“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二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员工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团委、员工会联合倍阅·菠菜担保论坛大全店承办。第二期训练营于2023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员工中选拔了5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9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岳飞、陆游等南宋名仕的传世佳作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5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中文2101谢飞扬带来的《我曾遇见陆放翁》。
每当历史唏嘘,死寂的水面不复有回响之时,文学的力量总能穿透遥远的阻隔,便使一个时代沉郁悲愤的气质流传不朽。
当今疑古之人往往概叹历史之遥远,忽略了古今局势之迫切其实并无二致,民族衰亡或者复兴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这样一脉文人手中,斯文在兹,文道不灭,则精魂永存。沿着创作的河道溯流而上,我曾在江畔遇见陆放翁,在他笔下的风雨飘摇中,南宋文人的报国热忱真切在目,危亡之际久久不能抒怀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的高洁之志,其文脉源自遥远的杜甫,更远处来自孔明,再远处,与楚地的屈原构成回响——“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发愤之书,从来寄托了浓烈的情感,触及这些文字的人,又如何不被世情感染?细听,金人的铁蹄仿佛就在耳畔响起。
陆机《文赋》言“诗缘情”,在放翁笔下,一草一木,莫不着为歌咏其感激悲愤之诚,以寄其情。陆游目睹了金人的南下为家国带来的巨大屈辱,土地、钱财被点点蚕食,百姓受尽蹂躏侮辱,家国的沦亡有如一把尖刀刺向个人尊严最为敏感处,浸出滴滴鲜血,滋养着笔端的长久创作。
我遇见早年的放翁,他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夜读兵书,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恨不能捐躯赴国难,恨难以亲临战场,饮尽敌血。人的一生所立的志向当然自由,可有人以进士及第平步青云为终身目的,为自己预设了在庙堂之上挥洒笔墨、跟随君主弄才华的人生程式,反而对家国的命运全然不关心,仿佛家国只是个人晋升与表现的平台或者跳板,空若无物,所以浑浑噩噩,在尚未觉醒的屈辱意识中冠冕堂皇地度过终生。但“家国”二字在有些人眼里却重抵千金,始终拨动着文人的赤子之心,陆游就是因此而“觉醒”的一代——从屈辱而安然自得的世界中觉醒,在先辈文人的笔墨浸润下汲取精神养料,始终以笔为茅,发扬抒愤传统,践行着对心中二字的忠贞信仰。听闻失地收复之时,诗人又如孩童般欢欣鼓舞,实在不能不使人联想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杜甫,心系天下的诗人总是灵魂相通。1161年,金兵再度南侵,虞允文指挥宋军在长江采石矶大败金兵,金兵撤退以后,宋军一度收复西京洛阳,陆游闻报欣然赋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其“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句,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我遇见“六十年间万首诗”的放翁,他频频拈取“从戎”“拥马横戈”“慷慨欲忘身”“手枭逆贼清旧京”之语,证明文人的骨血从不孱弱,上能提刀策马勇陷敌营,下能抒愤酬诗立言以不朽。笔端“一寸赤心惟报国”,却从来不仅仅限于笔端。1169年冬,陆游入川陕,在满怀壮心的九年里,无时无刻不盼望着王师北伐,“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书写着漫长岁月里最为煎熬的等待,他将立功报国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任职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时,在中梁山下、武侯祠前、韩信拜将坛上,都留下了跃马射猎、舞剑图强的身影。那些跃跃欲试的准备、那些难以掩盖的豪情、那顶天立地的慷慨气质都诉诸笔端,无不印证着陆游的终生信仰。我已是历史的后来者,我见过晚明以后文脉的偃旗息鼓,近古社会的文人群体犹如一摊业已熄灭的余烬,徇古而作,寻章摘句,再不见经世济国、立马昆仑的雄心豪情。历史的面目因战火纷乱曾一度模糊,但在后人的尽力复原下正逐渐恢复清晰的原貌,历史如此,文脉亦需如此,在短暂的地下潜行后重见天日,文脉当继续流淌不息,继承着长江黄河的精魂,哺育一方民族品格。
我遇见一位半生以北伐为己任、晚年漂泊颠簸的陆游,却也遇见许许多多位诗人。五十二岁被放逐的陆游、爱国热情被政治话语轻易否决的陆游、执着信仰被时代嗤笑的陆游,终于大病,在似乎反复上演的历史悲剧中执着书写着自己的价值。《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举世混浊的风气之中,他仍有他的坚守,他心接蜀相这一精神偶像,或许其中也有对岳飞的致意,以绵薄之力声援北伐,为着所有文人的命运,为着民族文脉的薪火相传的命运,他或许希望还有后人能为他的文字所深深打动,他或许也渴望着一场思接后世的对话……
我斗胆以自己的体验感知这一场对话。我看见绵延不绝的山脉,其上行走着各个时代踽踽独行的老者,他们在杜甫诗中,是“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以微弱之声书写着每个时代里最为饱和的爱国热忱。由此观之,文脉,亦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我斗胆捡拾起文脉岸边的一颗河贝,愿以微弱之力发掘、传扬亘古不息的民族精神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