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培超教授在文沛楼六楼实验室作了题为“关于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几点思考”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龚天平教授主持,陈食霖教授与菠菜技术交流论坛2017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院系员工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在场师生对李培超教授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随后龚天平教授简要介绍了李教授在环境伦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讲座中,李教授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环境伦理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通过阐明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基本内涵指陈其学术研究的向度,具体而言,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外来的研究成果,而是将关注的视角投向自身;它不满足于“外激型”的发展轨迹,而秉持自我认同和个性张扬;它也并非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出发对于他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予以无端贬损或否弃,而是强调学术研究的一种现实主义的理路和自主创新精神。
其次,李教授从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环境伦理学本体化问题是如何提出的。第一,对中国环境伦理学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了概要式陈述。第二,总结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具体包括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起点、环境正义、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国外环境伦理思想、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第三,环境伦理学作为一个“喧闹”的论域,不仅在学界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学术成果迅速积聚,而且环境伦理学的价值理念也在向其它学科渗透并形成许多“染绿”的新兴学科。第四,环境伦理学仍然面临着三重“尴尬”——环境伦理学的价值理念与国家环境保护理念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较大的张力、环保理念并未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和贯彻执行、民众的环境意识处于浅显的功利层面。
最后,李教授强调从创新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范式和强化环境理论学的实践效度这两个维度来实现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目标指向。在他看来,中国环境伦理学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思考一种伦理资源与中国本土化社会的适应问题,既不能以本土化架空普遍化也不能以普遍化窒息本土化,其未来路向应当是既要回到本土化也要超越本土化。
李培超教授以其开阔的理论视野、严谨的逻辑理路、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极具现实感的思想盛宴,使在场师生深受启发。最后,龚天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李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